深圳「最神秘古堡」,在城中村,但没人知道

深圳最神秘古堡


历史近百年,知者甚少

你很难想象在亭亭如盖的民居楼

矗立着一座“古堡”

藏在宝安区流塘社区普普通通的城中村里



“今天,随我去一探究竟”




这座近百年的碉楼,位于流塘社区的城中村里,导航搜不到,不是本村人基本找不到这个地方。


碉楼矗立在楼宇之间,远看像个欧洲中世纪的古堡,楼顶杂草丛生,墙体斑驳,与周围的民居显得格格不入。


听村民介绍说,在19世纪末,海外陆续出台排华法案,深圳凭着特殊的地缘优势和历史渊源,吸引了大批华侨陆续回国投身实业、开发住宅。



当时,富裕的华侨难免会成为盗匪眼中的肥肉,为保障家眷和财产安全,20世纪初,侨民引入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海外建筑艺术,传统碉楼融合,形成了用于居住的独特碉楼居楼。


而这座碉楼是当时从事房地产及建筑的商人刘姓新加坡华侨于1930年左右,为家族的三代女性所建,本地村民多称呼这座碉楼为“楼仔”



“楼仔”在历史洪流里也经历多番劫难,先是被侵略占领,在此后被“充公”,刘家人前后住了不到12年,“楼仔”最终也走向了没落。



它不如鹤湖新居那般,因为主人显赫的身份,而引人注目。


当历史成为档案馆里查无此人的传说,“楼仔”也只能在时代洪流中沦为出租屋,偏安一隅,被亭亭如盖的居民楼遮蔽,就像个驻足在原地的孤独老人,没有力气走上前,也回不到过去。




每到阳光散布的中午时分,“楼仔”周身每一处都是光的落处,增添了丝丝神秘感。


历经近百年,尽管墙面有脱落,门上也长出了杂草,但也遮盖不住当年精美的装潢,建筑通体为欧式设计风格,奶白色外墙,同时具有广东当时四角碉楼的特色:高大、结实。



//



坐北朝南,钢筋混凝士结构,拱形门廊。建筑东北、西北角建有碉楼;楼顶专门建有穹窿顶凉亭作为观景平台,窗下塑有五星和流苏图案,四角有防匪用的枪孔,就像一座具有东方特色的古老城堡。



//



泛白的玻璃还透着亮光,带有残缺破旧的美感,长满杂草枯枝的穹顶,更是从侧面标明了它的年代感。




经历了多番劫难,但昔日的碉楼也已暗淡,如今,“楼仔”身上沾染了更多的“烟火气”。


和市中心的高楼大厦相比,它只有简单淳朴。就像深圳留下的一本近代史书,有年代,有故事,有风情,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美感。



对于流塘社区的老居民来说,被民居所包围的“楼仔”是永远避不开的话题。


尽管没有亲眼见过真正的“古堡”,但站在碉楼楼下,住在村里的何宽还是忍不住脑补“什么人在这里住过,什么样的人在这里留下过足迹。”


“看着这座碉楼还是挺伤感的,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宋燕何曾经听村里一些老人家说过碉楼的故事:“近百年的历史,是多数深圳人都不知道的事。”


//






村内居民在超市选购水果,大叔在街边悠悠地散步,连外卖小哥的车开得比外头慢。


深圳发展迅猛、城市人口激增导致地皮紧张,所以碉楼和民居之间贴得很近。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很近



老街菜市、街边行人....整个社区充满沉甸甸的岁月感,但并不妨碍“楼仔”是这里最具标志性的地方。


这里展示了深圳的另一个面貌,不光有奔波,同样有市井和闲适。


靠近这些老建筑时,总是忘记自己置身于大城市,只是偶尔抬头看见远处的高楼才突然惊醒。




///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它仅用了40多年就点石成金、林立高楼,将荒芜变为繁华。


正因为带着“年轻”的标签,很多人却忽视了深圳本身的文化底蕴,默认为深圳是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


深圳除了鳞次栉比的现代高楼还留存着许多历史建筑:清平古墟、凤凰古村、郑氏祠堂、鹤湖新居、南头古城........这些建筑少则上百年,多则上千年


这些默默伫立在街头巷尾的“活历史”更应该被世人所熟知、记忆。



编辑 | Ock

摄影|kido

审核 | 小马

微信搜索或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深圳派】id: best0755(原:深圳百事通) 微信公众号,对话框发送关键词【消费券】,即可获取深圳消费券最新信息及领券入口。


了解更多深圳办事政策,请关注公众号 深圳派 (id: best0755) 长按或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