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会真的有人以为,盲盒是随机发货吧?



夸夸发现

随着前段时间

王者荣耀首款联名盲盒发布

朋友圈里又开始炫起了各种公仔


最近几年

“盲盒”二字

似乎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

淡出大众的视野

反而以各种新奇的玩法

让不少年轻人持续上头

盲盒,究竟有什么魔力?







如果说,最近几年年轻人的圈子有什么新潮流,盲盒绝对位列其中。


盲盒诞生于日本的潮玩,最初名字叫mini figures,流行欧美后也开始被称作blind box。





2020年底,被称为“盲盒第一股”的泡泡玛特在香港上市,市值最高冲到1500亿,一时之间,盲盒大火。原本局限于二次元的动漫圈层之中的盲盒,也逐渐从小众圈层走入大众视野。


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被盲盒支配的经历。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球盲盒规模达到243亿美元,而在天猫上,在盲盒上年花费超2万的硬核玩家,就将近20万人。可以说,盲盒市场的火热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所谓盲盒,就是花一定的钱,购买一个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的盒子,用确定的价格换一个不确定的结果,令许多人费解的是,这种听上去略显“荒诞”的消费,为什么可以如此火爆?




让人上瘾的随机性



《阿甘正传》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这与盲盒的随机性逻辑如出一辙,曾有人表示,买盲盒其实并不在意拆出来的是什么,有时也只是贪恋拆盲盒本身的过程。


一种对不确定性的兴奋感,和与幸运值博弈的刺激感,让消费者沉迷于拆盲盒的喜悦与期待之中,不可自拔。



//


在一项发表在《消费者研究杂志》的研究里,研究人员在香港和伦敦进行了四次实验,发现不确定的激励无论在实验环境还是真实环境下都是刺激消费,研究指出正是不确定的刺激加强了重复决策。


「随机性」令人上瘾,这大概也是一些年轻人买了一次盲盒就停不下来的重要原因。




对特定款的执念



盲盒里通常是由设计师打造的玩偶形象或动漫及影视剧中的出名形象,通常以系列的形式存在,商家会在系列盲盒中精心设计一个隐藏款,因为数量稀少,往往很难被抽到。




但在真正热爱盲盒的玩家眼中,稀有度颇高的隐藏版玩偶独具魅力,兼具收藏价值,为了抽到自己喜欢的款式,或概率更低的“隐藏款”,他们会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购买,直到把想要的那一款收入囊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分人群对钟意款的执著,才是真正撑起盲盒市场的主力军,如果都像非专业玩家一样,只是为了随机性的快乐尝个鲜,盲盒市场大概很难持续爆火。




年轻人的社交货币



入局的玩家开始变多后,盲盒便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种成年人的游戏,不但提供了颇具趣味性的消费体验,成为娱乐的消遣,同时还具备社交的属性,买回来发个朋友圈或只是放在办公桌上,都可以成为年轻人之间拥有“共同话题”的筹码。




当这种社交货币在年轻人之中流行,盲盒的影响力和话题度也在无形中被扩大,从而进一步刺激了盲盒的购买行为。


深圳作为一个拥有大批年轻人的一线城市,与盲盒有关的潮玩店更可谓是遍地开花,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从省份来看,广东省的潮玩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近150家,其中最多的为深圳,数量已经超过40家。






随着盲盒的火爆和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盲盒内的商品种类也逐渐丰富,从以玩偶和动漫衍生品为主,逐步扩展到文具、化妆品、日用品、食品、图书、甚至机票等,统统开启了盲盒玩法。


有人乐此不疲地在这场游戏中获得快乐,也有人不断质疑所谓的盲盒,其实就是智商税,而为盲盒着迷的年轻人,则是那群等着被割的韭菜。



在夸夸看来,无论是图个新鲜感享受拆盲盒带来的乐趣,还是适当为自己储存一点社交货币,甚至是把盲盒当做一种解决“选择恐惧症的”的方式,这些都不足以被冠以“智商税”和“割韭菜”的头衔。



那些买盲盒只剩下赌徒心理,开始不计得失地与低概率进行博弈,以期望在市场通过物以稀为贵的高溢价来实现获益,成为盲盒背后的“炒作者”的人;


那些为了一腔热爱无脑助长这股力量的消费者;大概才是真正在交着智商税并被人收割的韭菜。

 


盲盒风可以有

但盲目风不行



互动话题

你觉得盲盒的吸引力是什么?



了解更多深圳办事政策,请关注公众号 深圳派 (id: best0755) 长按或扫码关注